Loading...
哀傷撫慰2021-08-12T21:48:41-03:00
不必為悲傷感到抱歉:
修復心碎的自我療育

當失去摯愛或面對重大失落時,我們可能會有許多傷痛與害怕,這些都是悲傷反應,是我們每一個人在經歷重大失落事件之後普遍會出現的反應。

悲傷是?

我可以

有自己獨特的失落感

悲傷是?

我可以

生氣、傷心或感到寂寞

悲傷是?

我可以

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悲傷

悲傷是?

我可以

感覺麻木,或有時甚至沒有任何感覺

悲傷是?

我需要

其他人關心我的感受和我所說的話

悲傷是?

我可以

隨時自由地表達悲傷的感受

悲傷是?

我可以

思念或說出我懷念的人或事

悲傷是?

當我不想

談悲傷的事是可以被接受的

悲傷是?

即使

事件發生很久,我還可能會有強烈的感受或害怕

悲傷是?

當我想

要聊聊時可以找到願意傾聽並且關心我的人

悲傷是?

我可以

有害怕或解脫的感覺

悲傷時

我也許

會害怕獨處

悲傷時

我可以

請求協助

悲傷時

我可以

對生活瑣事感到厭煩

悲傷時

我可以

試著玩樂,讓自己覺得好過些

悲傷時

我有時

可以發脾氣,難以與人相處

悲傷時

我可以

大笑、生氣或叫喊來表達我內心的害怕及悲傷

悲傷時

有時候

當悲傷的感覺突然來襲,我可以有突發的情緒

悲傷與我

悲傷時我可以借助禱告或讀經,使我覺得較平靜

悲傷與我

由衷希望每個人的悲傷都能如此自由地被對待

悲傷與我

我將會有一個愉快的未來

悲傷與我

我可以在療癒歷程中帶著悲傷成長

悲傷與我

失落的人或事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會永遠懷念他們

悲傷與我

我可以探尋失落事件帶給我的疑惑,但是如果沒有答案也沒關係

悲傷與我

生死的問題是世界上最難回答的問題之一,這世界其實有很多問題都難以解答

悲傷與我

有時回憶是甜蜜的,但有時回憶卻令人痛苦,這些回憶都是基於一份真摯的愛

上述摘要自愛倫.沃福特博士聲明的〈我有哀傷的權利〉《允許悲傷:最溫柔的療癒》寶瓶文化。希望協助哀傷者對生命再度燃起希望,用合理的想法看待失落。
太太(先生)過世之後,孩子不願意談論任何關於媽媽(爸爸)的事,該怎麼辦?2020-02-18T07:57:06-03:00

悲傷期需要的是安全感,必須依著孩子的步調(準備度與願意開放的程度),了解傾聽孩子經歷了些什麼? 讓孩子相信自己願意理解他,允許他用不同的方式經歷他的悲傷,並且願意陪伴他一步步走。

甚麼才是合適的哀傷反應?2020-02-13T08:46:22-03:00

哀傷時,常會有哭泣、憤怒、愧疚與自責、孤獨感、疲倦、無助感、麻木、解脫感等情緒。

身體可能出現失眠、胃部空虛、沒胃口、胸部緊迫、喉嚨發緊、對聲音敏感、呼吸急促窒息感或缺乏活力等反應。

不真實的感受可能會頻繁出現:包括不相信、困惑的感覺,縈繞不去對逝者的思念、彷彿感覺逝者仍存在、或頻繁夢到逝者。可能出現社交退縮,避免提到逝者,隨身攜帶遺物或珍藏遺物。

上述都是正常的哀傷反應,無須壓抑或擔心,務必提供足夠的哀傷反應流暢空間,能察覺哀傷與接納哀傷。

我現在的痛苦心情,沒有人能理解2020-02-13T08:45:53-03:00

的確,世界上沒有人的經歷是完全一樣的,經過某種體驗所感受的哀傷與痛苦只有自己能體會。

有時候會出現強烈後悔、自責的念頭以及罪惡感。在背後往往隱藏的是珍惜與想念對方的心情,罪惡感其實是思念逝者的具體表現。

一直講自己的負面感受,對別人過意不去2020-02-13T08:45:36-03:00

如果你有這樣的擔心,可以試著向不同對象輪流傾訴,或是撥打關懷專線,志願服務的線上志工均非常願意傾聽你的感受。

有機會抒發起伏的情緒,讓哀傷的感受順暢流動,是經歷哀傷非常有效的方式,若有幾個懂得聆聽,能被信任的人說出來就足夠。

真的很痛苦時,怎麼辦?2020-02-13T08:44:53-03:00

當人承受極大的失落時,眾多苦痛如排山倒海席捲而來,往往讓人窒息而難以承受。

試著拿起電話求助,向他人述說自己的感受,或是試著只是靜靜地觀察理解這些感受,接納這些感受,而不評價這樣的感覺想法是好或不好。

當我們有意識的觀看自己正在痛苦的情緒,往往就只需要這樣一份當下的覺知,就會新增一股內在安靜傾聽的力量,即使身處在痛苦風暴裡,也可以出現喘息的空間。

哀傷何時才會停止?2020-02-13T08:46:44-03:00

有的人哀傷期很短,很快便能適應新生活;有些人則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調適。

哀傷不會隨時間而自動消失,從喪親中復原並非抹煞對逝者的愛或記憶,

而是隨著痛苦與哀傷的經歷與被理解,哀傷者逐漸接受死亡事實,而坦然的重新投入生活。

當親愛人過世,我竟然哭不出來?2020-02-13T08:44:02-03:00

哭泣是內在情緒感受的表達方式無關好壞,有些人在喪親後會壓抑或否認自己的感受,擔心一旦哭泣之後將無法掌控。

抒發情緒是自然且健康的行為,如果有讓你放心在他面前哭泣的朋友,允許自己哭泣難過吧! 或找一個安靜不被打擾的哭間,好好發洩你的心情吧!

我應該求醫嗎?2020-02-13T08:44:30-03:00

重大的失落事件發生之後,強烈的沮喪與無望是常見的,這通常是過渡期。如果發現自己的哀傷變得慢性化、總是處在無止盡的憂鬱和沮喪的情緒或時常出現自殺的想法,則建議您主動尋求精神心理專業人員獲得協助。

遇到特殊日子或情境,仍會有悲痛感,我以為自己已經走出喪親之痛?2020-02-13T08:43:21-03:00

特殊的日子,情不自禁感傷是人之常情。即使逝者離世很久,也還是會有泉湧般的哀傷滿溢出來,有些哀傷喪親者想透過理性認知而避免想到逝者,以為可以逃避失落的痛苦,但往往會因為心靈的痛苦情緒沒有獲得釋放,而瞬間引爆。

建議想出逝者也會喜歡的紀念方式來表達追思,或與安全可信任的朋友一起度過特別的日子。

他(她)還在世時,都沒有對他說過愛他,現在感到很後悔2020-02-13T08:43:42-03:00

可以對著他(她)的照片大聲向「他」說出你想說的話。也可以抱著枕頭哭泣。試著大聲哭喊說出你的痛苦,直到你覺得夠了為止。

也可以將種種不捨與後悔遺憾的心情化為文字書寫下來,燒給他了解,或試著將這些心情述說給願意聆聽的親友。

每個人哀悼的方式都不同,我們提供一些方法給您參考
  • 給自己一些時間,允許自己處在正常的哀傷情緒中。可以告訴他人自己需要獨處。

  • 保持正常的作息與飲食;藉由適度的運動或休閒方式,放鬆自己的身心。

  • 找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分享,可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

  • 找到安全的方式和場合,分享自己的哀傷,可降低孤單與焦慮;也可和家人朋友共同回 憶及分享,整理逝者對自己的意義。

  • 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儀式:如家族聚會時,帶著逝者的照片或信件與大家分享;透過禱 告、詩歌讚誦、誦經來紀念逝者,或參加法會進行超度,並用往生者的名字佈施迴向。

  • 在特定節日或夜深人靜難以入眠時,可以在心裡對他講話,或試著寫信給逝者,或到墓 地哀悼等。

  • 書寫、創作、運動、找同伴分享,都是很有效的悲傷調適方法。

  • 也可以走訪逝者曾去過的地方、拜訪逝者的老朋友,共同聊逝者說出思念,相互傾聽。

需要提醒自己的是:

  • 每一個人面對傷慟時都不盡相同,不需要勉強自己和別人一樣。

  • 情緒沒有對錯可言,評斷自己該有或不該有怎樣的心情,反而會加劇傷慟。

  • 情緒常是暫時的,可以因疏導而減輕。疏導情緒可用直接的方法(即說出來、寫出來、 哭出來),也可以用間接的方法(如運動、寫作、音樂)。

  • 未經疏導的情緒可能壓抑或轉移,進而產生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想法及行為,變成困難 的悲傷。

  • 情緒可能與事實不符,仔細察覺自己真實的情緒狀態,將有助於重整悲傷的經驗。

比較不合適的方法:

  • 不允許自己哭泣。

  • 告訴自己要堅強、要勇敢,而避免去接觸自己脆弱的一面。

  • 告訴自己獨自傷心是惟一的選擇。

  • 用忙碌來麻痺自己。

  • 以為時間可以治療一切。

  • 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以彌補失落的空虛、或用來取代失去親人的痛苦。

  • 很快找尋一種替代傷慟的人事物來轉移。

(摘要自:張素玉社工師於蓮花基金會「請允許我悲傷」講義資料)
  • 為解決心中未竟事宜,可以嘗試寫一封信給逝去的親人,再模擬對方口氣回信給自己。

  • 寫下思念的話,感覺逝者在某一空間收到,彼此心念相通,可作為宣洩悲傷的出口。

  • 持續的書寫,可以幫助自己整理及抒發情緒。每次書寫時間約 20 分鐘,以免過長的書 寫時間,讓人沈溺在悲傷情緒中。

  • 寫好信後可選擇是否寄給自己,寄出的時間(或不寄出),或印出來可燒給逝者。

  • 下方提供線上書寫信,讓您可以寫給逝者、自己或關心自己的親友的,有不同信紙可作更換,以及不同的與範例內容供點選套用,寫完後還可以將檔案下載。

你可以嘗試參與開放式的「哀傷支持團體」,在這裡沒有禁忌,沒有批評、沒有建議也沒有安慰。
在這類信任安全的說故事團體裡,參加者可以選擇自己想要說多少,分享多少。
「其實我也有這種感覺」、「當時我真的也是很生氣」、「人們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遠離我」…講出來許多相似的經驗,不再需要一個人孤獨地承受這些感覺。

列出幾個單位會固定針對類似屬性的哀傷者辦理哀傷支持團體,歡迎您共同參與。

  • 一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
    (02)2311-8572,結合一群曾有同樣際遇的喪偶朋友,透過專業個案輔導、個別諮商、悲傷治療團體、專題講座、親職教育及各項休閒活動,協助喪偶家庭重新適應生活,邁向新人生,活出生命的色彩。
  • 觀音線心理暨社會關懷協會:愛牽手家庭與情感關懷專線
    (02)2768-7733,(周一至週五下午2pm-5pm及夜間7pm-9pm)
  • 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
    建置以失落議題為主的心靈照護資源網絡,並培訓國內失落關懷領域的專業人才。
  • 基督教生命河喪親家庭關懷協會
    (02)8661-9712,這是一個互助的團體,成員都是曾經經歷過失去親人而悲傷的人,透過協會團體的支持和陪伴,走過悲傷痛苦一起繼續學習成長。服務項目:喪親家庭後續悲傷關懷、悲傷陪伴推廣課程、悲傷陪伴團體以及重要節日的追思聚會。
  • 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
    (02)2365-7780#30,提供安寧病友靈性關懷和家屬哀傷撫慰服務,包括:
    1.中重度哀傷喪親遺族個別哀傷撫慰(包括成人、青少年與兒童)。
    2.重病或末期病人家屬個別預期性哀傷撫慰(接受醫院、安寧病房或其他相關單位轉介)。
    3.成人哀傷撫慰團體:好好珍藏我的愛: (共八次,隔週六下午,每年一梯)。
    4.兒童(親子)失落撫慰團體:親親吾愛: (周末一天半工作坊)。
    5.兒童哀傷撫慰宣導列車:讓我陪你一同哭泣:針對大台北國小教師與家長免費講座)。
社會資源Ⅰ
  • 大悲學苑
    (02)2322-2525,由法師或具護理經驗的專業志工提供末期病友、家屬、第一線醫療人員關於末期靈性照顧的電話與面談諮詢。
  • 陽光基金會
    (02) 2507-8006,顏面損傷和燒傷病友心理諮商。
  • 失親兒福利基金會
    (02) 2747-7555轉社工部,開案服務孩子及家庭成員免費心理諮商輔導、經濟補助,一般成人自費悲傷心理諮商。
  • 罕見疾病基金會
    (02)2521-0717分機161~168,提供罕見疾病病友、會員家屬悲傷輔導。以「個別會談」、「小團體」或舉辦哀悼儀式等各種方式,陪伴喪親者走過這段生命的死蔭幽谷。
  • 黑筠瀚教育基金會
    (02)2356-9678分機660,兒童癌友探視關懷、喪子父母家庭支持團體(1次/隔週*5次),之後以基督教聖經帶領方式,長期陪伴支持走出喪子之痛、基金會執行長以過來人接受經驗分享之邀請。
  • 馬偕自殺防治中心
    (02)2543-3535轉3680,自殺遺族關懷團體及個別諮商。
社會資源Ⅱ

以下有收集諸多哀傷相關書籍可供閱讀參考

閱讀書籍
  • 全國諮商機構查詢http://tspc.tw/tspc/portal/links/links_list.jsp
  • 全國通用生命線:1995(免付費)。
  • 全國民眾心理諮詢服務24小時免費安心專線:1925(由衛福部訓練志工提供服務。)
  • 各縣市張老師電話:1980周一至六9:00-21:00、周日9:00-17:00。
專業後援團隊轉介